云南省楚雄高级技工学校
菁菁校园

菁菁校园

您的位置 \ 

向往北大

2016-05-22
浏览次数: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不仅是莘莘学子的梦想殿堂,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之地。

(一)

人们对北大的向往,我认为至少有下面四条理由:

一是名气。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公认的中国最高学府和世界著名的大学之一,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大跨越了三个世纪,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产生过很多的伟人和名人,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和谋求现代化的整个历程。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大师。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大名师辈出,其轶事也颇多,略举一二:孟森讲课与讲义一字不差;陈介石讲的是温州一带的土话,一般人听不懂,上课时只好以笔代口;陈垣经常告诉学生"著书要提笔三行不错才行";马寅初讲课口若悬河,"唾沫横飞",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常说:"听马先生上课,要撑把雨伞";顾颉刚学问渊博,善写文章,却拙于教学,讲课时常常词不达意;刘半农讲古声律学,不易听懂,所以选课的人不多;钱玄同自己规定讲课、考试都可以,但绝不判卷;梁实秋上课,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潘光旦每次走进教室,先从身上掏出一包香烟,问学生抽不抽,学生当然不抽,他便点燃一支香烟,开始上课;黄侃、辜鸿铭、刘师培被称为老北大的"三怪杰",教学中时常有怪异之举。

三是校长。北大的校长影响力都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北大共有30多位校长,如孙家鼐、严复、章士钊、蒋梦麟、马寅初、周培源、丁石孙、许智宏等,现任校长是王恩哥。这其中蔡元培是北大最有影响的校长之一,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从1916年出任校长起就致力于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就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并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同志就称赞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四是校园。北大可能是唯一建在皇家园林里的大学,校本部又称燕园,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校园内未名湖、博雅塔相互辉映,图书馆、百年讲堂等著名的建筑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加之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很多人都会慕名来到这里参观一下。我就曾与同事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抽出时间到北大走马观花般地速游一番。

(二)

因为王选先生,使我对北大的向往更加强烈。

1993年我在学校办公室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开办了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当时在专业教学中,文字录入和文稿编辑的教学占了专业教学的很大一块。我主要承担了文稿编辑的教学任务,由于适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缺乏,只好四处求教和八方寻找。

由此,我知道了北大有个叫王选的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印刷技术告别"铅与火"和迎来"光和电",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公司,不仅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进而,我在一本《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第一辑)》的书中看到了"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的演讲稿,这才让我较深地认识了王选先生。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首届"毕升奖"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获得者,在演讲中既深入浅出、又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让听者和读者都十分受益。

后来,先生的很多语录都让人难忘,如:"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等;特别是先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的座右铭更是值得共勉。

(三)

来到北大,更能感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

20147月,我作为"北京大学-云南省技工院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在北大校园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这让我有了实地了解和直接感知北大的难得机会。国内的培训学员能住在勺园宾馆是很难得的,据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勺园宾馆是唯一地处本部校园内的宾馆,是专为接待外国专家、留学生和扩大对外交流而建立的。从住处到北大的西门不远,西门是北大的标志性建筑,门上牌匾上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北京大学",到西门拍照留念的人每天都络绎不绝。

北大百余年来培养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人才,他们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独立的思考,进取的思想,抗争的精神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北大不朽的灵魂和对人格的熏陶。因此,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北大精神,就像谢冕老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说,"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和北大永存的灵魂",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校园内亭台楼阁,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常青,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特别是漫步校园,时常让人感到大师们身影的存在;放眼望去,美丽的湖光塔影,静园前的大草坪,建校时从圆明园移来的华表,蔡元培先生的雕像,百年讲堂,光华楼等,无不成为燕园中最美的图画。在北大常听人用"一塌糊涂(一塔湖图)"来概括校园的美景,其所指为"一塔(博雅塔)一湖(未名湖)一图(图书馆)。

听说北大的课堂惯例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上课老师时常分不清谁是本校的,谁是外校的;谁是选课的,谁是旁听的。很多教授对常上课的学生是亲近,而对不常上课的学生更多地则是敬畏,因为不常上课者说不定哪一天就一鸣惊人。据说梁思成在北大教中国建筑史,讲毕常说:谢谢诸位捧场!言毕,作揖下课。我想,可能是如此宽松的课堂,如此心胸的导师成就了北大。北大的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凡到北大三天的人就可算是北大人,这让我的虚荣之心得到了满足。不管怎么说,我作为"北大人",还是想再找机会去北大看一看,走一走!

                                       (茅建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