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高级技工学校
菁菁校园

菁菁校园

您的位置 \ 

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01-03
浏览次数: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6年7月25日)

昆发〔2016〕16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精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壮大实体经济,按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前景,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巩固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188”重点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产业兴则昆明兴,产业强则昆明强,产业是发展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加快“188”重点产业发展,夯实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昆明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跨越式发展昆明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是实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市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产业强市意识,把加快推进“188”重点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发展的主抓手,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目标不动摇,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安排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资源、区位、开放优势,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推动昆明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把昆明建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重点产业的选择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动市场主体成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强化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健全激励政策,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环境条件,为产业培育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传统转型与新兴培育相结合。坚持巩固传统产业、调整存量和培育新兴产业、引进增量两手抓、两不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提升,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培育规模化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与资源转化相结合。继续发挥昆明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取在资源转化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促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使创新成为放大昆明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坚持核心带动与区域协同相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区域在支撑昆明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支持高新区、经开区、滇池度假区、呈贡区和云南滇中新区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发展,加快打造品牌园区或片区,培植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寻求差异化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内部优化与开放发展相结合。立足昆明实际,在加快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内部协同布局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国内产业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开放型服务基地,大力开展服务外包,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全面提升昆明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目标: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左右;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

重点任务:

1.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食、特色烟草、特色蔬菜、品牌花卉、特色林果、特色生物种植业、山地牧业、淡水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品牌。

2.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合作社+家庭农(林)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组织体系和模式,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培育“小巨人”农业龙头领军企业30户,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0个。加快发展庄园经济,到2020年,建设专业园区20个以上。

3.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9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480万亩以上。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加快建设梁王山现代农业主题公园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重点打造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国家级农业园;持续推进发展斗南国际花卉园区、晋宁宝峰农产品加工园、寻甸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宜良农产品加工暨农业科技示范园、安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五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禄劝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市级农业园区。支持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

(二)8个工业产业(4个传统产业+4个新兴产业)

1.化工产业(含石化)

发展目标:2017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2020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9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6%以上。

重点任务:

①以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为核心,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小散企业,整治腾退一批僵尸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化解基础化工产能,增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发展石油炼化,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积极推动下游环节发展,引导油化结合。

③加快磷化工转型升级,优化提升高浓度磷复肥等传统大宗磷复肥,培育发展新型功能肥、特种肥,推动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等精细磷化工发展。

④规范提升钛化工,巩固发展高端钛白粉,推动钛化工产品下游应用由涂料、塑料、陶瓷等行业向医药、食品等行业延伸。

⑤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生物化工,支持生物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云南安宁千万吨级炼油厂项目、中石油管道公司成品油首站建设、云天化集团炼油基地动力站建设项目、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聚丙烯项目、云南南磷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有机硅项目、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工业异辛烷项目等。

2.冶金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620亿元以上,2020年,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3%以上。

重点任务:

①大力提升发展有色冶金优势领域,提高铜、铝、铅、锌、钛等行业的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推动传统冶金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的互动发展。

②稳步发展黑色冶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高端钢材产品与节能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的配套联动发展。

③加快破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瓶颈,提高资源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淘汰类的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铜锌冶炼区搬迁技改项目、云南浩鑫铝箔有限公司铝材加工项目、昆明东川众智铜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云南钰和工贸有限公司铜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云金集团稀贵金属提纯与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等。

3.非烟轻工业

发展目标:2017年,非烟轻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以上;2020年,非烟轻工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3%以上。

重点任务:

①壮大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健康食品和特色饮品。

②重点针对南亚东南亚及我市周边地区市场需求,发展集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五金配件、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家具家居产业。

③推动包装印刷行业整体升级,引进应用先进技术,发展小批量多品种产品,与烟草、食品、医药等行业配套发展。

④坚持传统精湛技艺与现代时尚创新相结合,形成包含采购、设计、制造、流通等环节的特色工艺品产业链,强化服装行业的研发设计、品牌展示等高端环节,有力带动制造环节转型发展。

⑤以“做强做大、扶优限劣、抓特促精”为重点,实施名牌名品战略,引进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本土品牌,研发一批特色产品,推动昆明名牌名品走出去。

⑥加快技术工艺改造,优先支持引进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非烟轻工业特色化转型。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重点推进可口可乐(云南)饮料有限公司搬迁扩建项目、昆明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饮料无菌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工程、双汇云南石林加工基地二期、杨林木业家具产业基地项目、立白日化工业生产基地项目等。重点培育昆明伟建彩印有限公司等企业。

4.烟草及配套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烟草及配套产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以上;2020年,烟草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以上。

重点任务:

①持续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发展高端卷烟,巩固发展中端卷烟,强化烟草制品研发创新,积极突破烟草基因组、分子育种、细支烟等前沿技术,发展冷温卷烟、无烟气烟草制品、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②提升发展新型添加剂、天然香精香料、高速卷烟搭口胶、发酵酶制剂、醋酸纤维、复合铝箔等烟草配套产品,引导配套产业降低对烟草产业的依赖度,拓展产品领域和市场。建设国内最大的烟草配套产业基地和卷烟辅料交易中心。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云南烟草烟叶公司烟叶仓储(醇化)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昆明卷烟厂打叶复烤技改项目、云南中烟再造烟叶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石林复烤厂整体技改项目等。

5.先进装备制造业

发展目标:2017年,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8%以上。

重点任务:

①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两大突破口,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增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突破柴油发动机总成核心技术,发展高效内燃机,做大做强数控机床、3D打印装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以及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

②巩固既有优势,壮大电力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能源装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农用机械及生物资源加工专用设备、重化矿冶设备等特色装备。培育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新领域。优化提升高端铸锻造,提高本地产业配套能力。

③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继续挖掘新型农机和生物资源加工专用设备、重化矿冶设备、高端铸锻件等传统装备的发展空间,推动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重点推进北汽云南汽车产业基地项目、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改装客车搬迁暨技术升级改造建设项目、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扩产项目、云南众诚仕德柔性制造有限公司机器人产研基地项目、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高效轻型商用车发动机产业化建设项目、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高档数控车床制造数字化车间的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等。积极支持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机床、云南正成工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6.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以上;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

重点任务:

①强化优质药材资源供给和就地转化,发展优质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等深度开发产品;加快中医药与现代医药融合,创新开发天然药物,推动中药名方二次开发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

②提高疫苗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开发重组蛋白质药物、治疗性疫苗、血液制品,开拓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生物制品。

③鼓励化学药突破发展,重点突破国内短缺的原料药品种,鼓励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制剂,研发生产高水平仿制药物。

④支持医疗器械多元发展,前瞻布局“互联网+医疗”产业,培育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丰富移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设备、中医学医疗器械等产品种类。

⑤延伸发展保健品、功能性食品饮料、天然化妆品、日化产品、香精香料等医药衍生产品,融合拓展高端健康服务、民族特色养生、在线健康咨询、基因检测、细胞免疫治疗等多元化健康服务。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重点推进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云南特色植物药产业基地项目、云南白药集团二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疫苗GMP生产线建设二期等。加快推进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市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聚集发展区建设,培育云南白药集团、昆药集团、沃森生物、三七科技等领军企业。

7.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340亿元以上;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5%以上。

重点任务:

①紧密对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行业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稀贵金属新材料以及铜、铝、锡、钛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同步带动先进黑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②加快突破关键战略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工艺,培育壮大锗、铟、砷、硅等半导体材料,推进稀土功能材料、重要高性能纤维、高效性能分离膜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③加快开展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液态金属、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重点推进昆明有色金属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高新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云南浩鑫铝箔有限公司铝材加工项目等。重点培育贵研铂业、北方夜视等企业。

8.电子信息制造业

发展目标: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以上;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1%以上。

重点任务:

①强化提升光电产业,发展光电子一体化设备、光学加工及光学应用系统、光电子器件等优势产品,发展碲镉汞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晶体及蓝宝石相关设备,电池、现代通信光缆光纤等。

②壮大电子信息材料业,着力突破半导体材料产品高端化技术瓶颈,推动新型元器件材料、传感探测材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及光电子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③培育智能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发展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及智能硬件设备,推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智能家居、智慧旅游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引进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支持整机产品深度参与配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发展高安全性工业控制智能产品及系统。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北方夜视红外与微光光电应用产业化项目、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电控柜、工业电子衡器)生产线扩能技改(二期)项目、滇中新区智能电子产品制造生产线项目及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产业化项目等。

(三)8个服务业

1.商贸及物流业

发展目标: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90亿元以上,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左右;2017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以上,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20%以内。

1)商贸业

重点任务:

①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培育一批品牌特色街区。优化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集社区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等便民网点于一体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

②鼓励传统购物等业态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综合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

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来昆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

④加大粮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完善市场供保体系。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五华区正义坊商业聚集区,盘龙区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法式风情特色商业街,官渡区巫家坝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西山区螺蛳湾中心、爱琴海购物公园、万达广场,呈贡区昆百大购物中心、七彩云南第一城,安宁市安宁万亩商圈,富民县康龙湾医药物流园区,经开区奥斯迪电商产业园区等商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各要素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

2)现代物流业

重点任务:

①加大“七大物流聚集区、九个城市(城际)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物流聚集区内物流园区(中心)的管理服务功能,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启动物流聚集区建设规划,努力构建“七大物流聚集区、九个城市(城际)配送中心”的布局体系。

②大力发展城市(城际)物流配送,促进城乡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建立快捷、高效、便利的城乡一体化分级物流配送体系。

③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配套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和高效联运。

④积极与水富、河口、磨憨、孟定、瑞丽、猴桥6个战略口岸开展港区互动、港港联动,建设联通国内、连接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16条物流通道。

⑤以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物流融合等应用技术为基础,推动卫星导航、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重点推进王家营铁路口岸、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物流园区、昆明长水机场二期工程、空港航空物流产业园区、宜良国际陆港物流园区、腾俊东盟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杨林中云东港国际物流城等节点物流园区建设,确保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营,支持昆明高新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支持云南物流产业集团、云南腾俊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

2.金融业

发展目标: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以上;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

重点任务:

①加快昆明金融产业园区建设,抓好沿边金融示范区改革,增强金融辐射能力,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②健全昆明市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民间银行、村镇银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地昆明发展,支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推动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协助监管部门加强对融资的监管和风险预警,稳步推动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重点园区项目:协助推进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一网五平台”、上海外汇交易中心昆明分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昆明市在昆设立昆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3.旅游业

发展目标: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950亿元以上;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重点任务:

①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产品,优化提升传统旅游景区功能,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推进旅游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发展会展商务、大健康旅游、高原体育及户外运动、通用航空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加快实施一批主题游乐旅游项目,增加昆明旅游产品有效供给。

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升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引导各类旅游要素向旅游产业聚集区集聚发展。

③加快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加强智慧旅游基础建设,引导建立智慧旅游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新旅游网络宣传推广模式,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提高智慧旅游行政服务能力。

④深化旅游对外开放。务实推进国际旅游合作,建立旅游项目投资清单,吸引双向对外旅游投资。强化昆明与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旅游合作,启动一批务实合作项目。加强旅游对外宣传推广,提升昆明作为中国西南文化交流窗口的对外知名度。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加快阳宗海生态旅游小镇、凤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和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推进环滇池生态旅游文化圈规划建设。

4.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以上;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

重点任务:

①以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健康服务、工业设计、会展博览、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

②着力构建以创意设计业为龙头,以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以演艺业、节庆会展业、文化旅游休闲业、工艺美术品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

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特色文创产业园区和项目,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人文交流中心。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建设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871文化创意工场、银河T—PARK科技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云南民族村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主题公园建设;打造环翠湖历史文化街区、官渡古镇、龙泉古镇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打造“创意昆明”系列活动、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

5.科技及信息服务业

发展目标:2017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330亿元以上,2020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左右;2017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2020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以上。

1)科技服务业

重点任务:

①实施“昆明科技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着力培育300个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域外30个业内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打造8个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②建设和完善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示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动云南滇中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和晋宁县等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2)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任务:

①加快“智慧昆明”建设,培育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攻克云操作系统、虚拟化、存储计算、云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物联网核心器件与设备制造、应用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推进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数字农业、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②加速北斗卫星导航及应用服务产业的发展,带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集成及地理信息外包服务等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③发挥昆明泛亚语种人才优势,加强泛亚语种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开发工具、系统管理等基础软件研发。

④支持本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做大信息服务及系统运营维护外包业务,发展以文化创意为基础、数字传播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服务中心。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9大领域。

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加快推进能投浪潮云计算中心、云南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呈贡信息产业园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南天信息互联网金融示范及“智慧城市”开发、启迪互联网创新载体建设、猪八戒“互联网+”创业创新综合示范平台等项目建设。扶持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思普企业集团等本土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6.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2017年,昆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00亿元,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6000亿元。

重点任务:

①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房地产建设规模、结构与方式,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鼓励购买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②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创新开发模式,适度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养生地产等跨界地产项目,构筑多元化产品体系。

③严格房地产企业准入资格审核,强化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秩序监管,健全中介行业自律管理和资信体系。整合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登记备案、权属登记等管理环节市场信息,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共享和预报预警系统。

④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合理消费。支持物业企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强物业活动监督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东风广场片区、草海片区、巫家坝片区、空港片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片区、西城昆阳海口片区建设。

7.会展业

发展目标:2017年,会展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2020年,会展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

重点任务:

①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和“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品牌会展为引领,做大做强现有会展品牌。扶持培育与昆明特色、优势产业关联度高的特色专业会展品牌,积极申办全国性品牌会展,引进更多国际国内优质品牌会展落地昆明。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在昆明市设立分支机构、代理机构和合作机构,参与市场竞争。

②促进会展业与重点、优势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会展带产业,以产业促会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③引导各县(市)区扶持、培育可持续、常态化的民族节庆和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支持民族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发展壮大。

④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会展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壮大。鼓励会展服务企业与会展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成立“昆明市会展产业促进会”。

重点园区项目: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和“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品牌会展为重点,充分发挥官渡区会展场馆和其他会展资源集中度高的优势,以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为主要载体,努力打造成为会展场馆设施先进、市场主体竞争力强劲、基础配套服务完善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区。在紫云青鸟设立我市首个“博览基地”,鼓励国内、省内知名会展企业的集聚发展。

8.健康服务业

发展目标:力争2020年昆明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

重点任务:

①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质的生态条件、特色鲜明的民族医药和民族文化,结合“候鸟式”“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养老养生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康养、文化旅游康养、医疗康体康养和季节性康养服务业。

②推动医疗与保健相结合,融合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健康服务,推动中医养生美容、亚健康检测与防治等新兴保健行业发展。

③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中高端养老养生机构,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养老养生服务特色示范点,打造养老养生福地。

重点园区项目:重点推进古滇文化旅游名城养老养生城、转龙国际健康怡养度假地、枫桥尚院新型老年公寓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恒华国际生态养生城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支撑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机制

成立市“188”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一位主抓领导,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合力,以政为主,共同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在市“188”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推进组、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一个考核机制”的思路,加强对“188”重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明确各重点产业推进组的主抓部门和配合部门,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制定产业规划

“188”重点产业推进组要牵头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产业发展规划要系统明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布局重点、发展方向、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工作措施、政策体系等,并做好与省级相关产业规划、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实施方案要细化发展目标,提出重点推进项目、重要工作以及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三)强化创新驱动

聚焦“188”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搭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机制,重点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方式引导企业自主开展研发活动。实施昆明市区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区域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对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科技服务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认定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院士工作站、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市级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继续给予补助扶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对固定资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按项目投入设备购置费用的8%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对围绕产品升级、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进行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按研发投入或技术转让金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最高给予150万元补助。对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工业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500吨(含5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200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四)实施开放带动

全面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一批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带动力。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区域及省内各州市在农业、物流、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创新产业承接合作模式,健全产业承接合作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以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制造等走出去,优势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港口、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着力推进精准招商、定向招商、高效招商,制定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补助办法,对以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引进并经备案登记、审核认定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奖励。抓紧组织实施市领导带队走出去招商活动。

(五)夯实园区载体

按照绿色生态、创新引领、集群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重点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明确园区主导产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健全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使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强化品牌园区建设,开展园区品牌建设和形象推广工作,对品牌园区给予土地指标分配、环境容量分配等配套倾斜政策。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为载体,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打破区域界线,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等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

(六)加强企业培育

“188”重点产业推进组要将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企业主体的培育和引进。建立企业培育动态扶持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在各产业领域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一批专业化小企业、一批规模化企业集群。对新建投产以及首次升规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至1亿元,补助2万元;达到1—10亿元的,补助1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的,补助50万元;达到100亿元以上的,补助100万元;并给予企业所在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积极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每培育1家限上商贸企业,给予企业经营班子一次性奖励5万元,给予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一次性以奖代补工作经费1万元。

(七)增强要素保障

1.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实现重点产业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做到资金向市场主体投放,空间为市场主体预留,人才向市场主体流动,技术向市场主体集聚。

2.坚持投入集中。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市财政统筹整合各类扶持产业发展的存量资金及新增投入部分,重点支持“188”产业发展,由主管部门统筹使用,并按照“一个产业、一支基金”的思路,采取母子基金架构方式在引导基金下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子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产业集中投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加大力度对口向国家和省争取各类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3.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设立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优先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专项转贷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制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多种可行的融资措施。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发展或重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稳步推进“财园助企贷”融资试点工作,在10个试点园区试行基础上,逐步扩大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用好“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认真落实省工业企业“惠企贷”政策,积极协调合作银行开展“惠企贷”业务。推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

4.降低产业用地成本。加快落实省级重大转型升级工业项目差别化土地出让管理政策,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除商住用地以外,其余用地一律免缴。除国家、省级计提政策外,市、县两级不再计提工业用地各类基金。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提供用地,年租金按照出让地价评估后折算到1年期价格确定。“188”重点产业项目用地要优先统筹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项目环境容量。

5.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快落实云南省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政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输配分工、竞价上网”的运营机制,推进电价市场化,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研究出台实施方案,组建昆明市用电交易中心,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放开基数电量,全电量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帮助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公司或有关企业加快组建售电公司,对重点用电企业和有条件的工业园区逐步研究探索开展发、配电企业直供、直购电试点工作。

6.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市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对企业扩销促产进行补助,对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销往国外、省外的重点产业产品,依据不同品类、运量及市场状况,给予适当物流运费补助。

7.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适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全市失业保险缴费费率统一从3%下调为2%。调整社会保险费缓交和补贴政策,对符合产业导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按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可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吸纳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全市各类园区和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当年新招用城乡劳动者,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建立“互联网+人设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网络招聘、远程招聘等,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8.推进减税降费。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铁矿石资源税减按40%征收等减税措施,加快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西部大开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政府降费政策,暂停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对省政府制定标准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类除外)降低30%,对省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降低20%,对中小微企业免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易地搬迁项目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的乡村道路、学校、卫生院等社会公益项目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免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加大力度查处乱收费行为。

9.化解过剩产能。抓紧制定出台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每拆除一条生产线,给予10—50万元补助,单条生产线补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实施总量控制,对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产能项目。以处置“僵尸企业”为重点,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兼并重组、人员培训安置和创业等方面进行配套补助和奖励。

10.加强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昆明英才”计划、“人才创业服务提升”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以及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基地建设等,有计划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科研骨干人员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着力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昆创新创业。各“188”重点产业推进组要组建专家团队,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八)优化发展环境

1.深化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进一步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营造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在云南滇中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试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制。完善项目绿色通道,探索推广工业类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模式,探索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审批园区“全程代办制”。

2.深化扩大开放机制改革。在云南滇中新区、经开区等探索实施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支持外资并购参与国企改革。与友好城市越南岘港市建立投资贸易互惠机制,推动产业深度合作。在综合保税区争取境外投资、离岸结算业务等外汇管理政策,推动与东部沿海区域港口建立跨区域多港联动机制。

(九)完善产业统计

按照“可统计、可考核”的原则,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抓紧研究制定“188”重点产业统计分类,明确界定每个重点产业的统计范围和口径,完善部门、行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特别是跨部门、跨行业产业的统计体系,明确有关部门统计任务。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立重点产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十)建立考核机制

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考核激励,建立“188”重点产业发展考核体系,将“188”产业发展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目标考核,作为考察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加强对“188”产业和有关重点企业的数据监测,对产业项目开工和投产数、投资增速、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指标进行统计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督促落实。完善招商考核,把“188”产业项目引入落地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林业、水务、人防、消防等部门纳入考核范围,根据各部门职能职责建立考核制度,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奖惩。市政府目督办将“188”重点产业发展的年度目标任务列为年度重点督查内容,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工作成效。引进第三方评估,加强政策绩效评价,做好产业发展政策动态调整。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188”重点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主动积极作为。各产业推进组和有关部门原则上要在本意见出台后2个月内,完成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发布。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力争“188”重点产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